往矛盾“窝”里钻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此前,“浙江宣传”在《“浦江经验”如何破解“天下第一难事”》一文中提到,2003年9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把浦江县作为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群众的第一站,亲自倡导并开创了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创新实践,形成“浦江经验”。在习近平同志的率先垂范下,“浦江经验”从点上出彩到面上开花,从一域破题到全省实践、全国推广,持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把下访接访的第一站放在浦江,原因就在于,当时浦江的信访情况在全省最严重、最复杂,矛盾最尖锐,信访量和人均信访件也最多。
领导干部下访,到矛盾多的地方去,主动往矛盾“窝”里钻,才能够取信于民。为何要如此?怎样才能在矛盾“窝”里“孵”出让群众满意的“金蛋”?这些问题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深思。
金华浦江 图源:视觉中国
一
有人称信访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习近平同志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敢于往矛盾“窝”里钻的“执念”,来自于他数十年如一日为民造福的初心和实践。这在《习近平在正定》等书籍中有明确记载。
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经常在大街上放个办公桌,接待群众,现场做信访工作,让群众有什么事情,直接向他反映。这在正定县过去是没有的,习近平同志是第一个这么做的。这样做才能听到老百姓真实的声音,也是联系群众的一种好方式。
在宁德,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制度;推动建立了地、县、乡镇三级领导下访制度,把领导“下访日”作为领导“服务日”“公仆日”,解决了大量难题,深受群众拥护和欢迎。
习近平同志主持福州工作期间,“下访”制度也有效建立起来。他每年组织人员,亲自带队,到基层去接访,并明确要求,不仅要积极接待群众上访,还要制度性“下访”,主动去了解群众的诉求、委屈、愿望,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排忧解难。
在浙江,2003年深入浦江之后,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在全省全面推开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工作,并坚持带队下访,先后赴临安市、德清县和衢江区下访接待群众。
《习近平浙江足迹》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经常以此勉励身边的干部们。
杭州临安 图源:视觉中国
二
在有些人看来,矛盾“窝”是一个问题“窝”、困难“窝”,正因如此,矛盾“窝”也是最困难的地方、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工作推不开的地方。
都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领导干部“钻”到矛盾的深处,同那里的干部群众聊一聊,亲自嚼一嚼群众百姓的酸甜苦辣,才能找到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的方法。
首先,矛盾“窝”里藏着群众诉求。信访工作是了解社情民意和为政得失的重要窗口,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会海”里摸不到百姓冷暖,空调房间里更品不出群众甘苦。
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就是奔着为群众排忧解难去的,什么问题最突出,就竭尽全力去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是隐患,就主动超前去化解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是瓶颈,就全力以赴去突破什么问题。
其次,矛盾“窝”里藏着人心向背。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的《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指出:“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
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就是要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中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再次,矛盾“窝”里藏着治理“线头”。不少干部觉得基层的矛盾问题“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心生畏惧绕道走。但实际上,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就藏着疏导矛盾的“线头”。
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就是要锻炼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问题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会怎样发展,该怎么解决。通过攻破一个问题,破解一类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避免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
湖州德清 图源:视觉中国
三
矛盾“窝”里很多都是长期累积的疑难、复杂问题。在下访接访中能否答好“考题”,让“考官”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政策水平、能力本领和担当精神。
这里,笔者想到了习近平同志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中写道:“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所办的事倒不一定是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实惠的。”一片好心为什么没能扑到对的地方?就是因为在调查研究中,没能倾听群众的呼声、没能找准群众的需求,因此也就很难“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说一千道一万,我们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为民服务”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调查研究的主攻方向,领导干部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迎着问题上、盯着问题抓,才能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第二句话:“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同志曾说,“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
领导干部下访是沟通民情的一扇窗,就是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些地方之所以会存在“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情况,大多是因为没有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对群众的“烦”和“难”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绕着麻烦走、敷衍了事,自然就与群众拉开了距离。干部下访不仅要到基层去,更要走到群众当中去,以百姓为师,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谋利益。
第三句话:“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
实事必须实干,《之江新语》中有篇文章标题就叫《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下访接访和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都是解决问题,找到矛盾的“线头”后,更要抽丝剥茧、件件落实,直到解开群众的心结。
因此,领导干部既要鼓起钻矛盾“窝”的勇气,也需练就“绣花针功夫”,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好每一件小事。面对多年未化解的“骨头案”“钉子案”“考古案”,愿不愿挑最重的担子、敢不敢接最烫手的山芋、能不能啃最硬的骨头,都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亮出敢担当的宽肩膀、善担当的真本领,创造性开展工作,用更多“新药方”破难解的疙瘩。
说到底,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精髓就是“事要解决”,增强“哪壶不开提哪壶”的问题意识,强化“提了哪壶开哪壶”的担当精神,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想方设法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将心比心,自然能在矛盾“窝”里“孵”出让群众满意的“金蛋”。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 期 精 彩 内 容